上海宣锜機電制造有限公司 >> 新聞資訊 >> 國產品牌“短壽”之痛 誰是下一個被收購者
繼瑞士食品巨頭雀巢收購云南山泉、銀鷺后,雀巢又看上了國內糖果業的巨頭徐福記!
近日,雀巢欲并購徐福記的消息在網上風傳。雖然徐福記方面表示,與雀巢的談判目前處于初步階段,是否最終達成收購協議還是未知數。但還是再一次引發了外資并購國內民族品牌的話題。
近年來,很多企業高舉民族品牌的大旗成了行業的龍頭后,卻成了外國資本的囊中之物。那些曾經響當當的民族品牌,中華牙膏、大寶、樂百氏、蘇泊爾、白加黑、南孚、雙匯、水井坊、舒蕾、小護士、金龍魚等,都曾是國人耳熟能詳、正在使用或使用過的行業名牌,如今在海外資本強勢兼并或收購之下無一幸免。也許,上面提到的這些品牌還算幸運,雖然被外資控制,卻仍存在并發揮著一定影響力,很多品牌作為競爭對手被外資收服后,便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金伯利收購“舒而美”,寶潔買斷“熊貓”,德國利潔時買斷“活力28”,高露潔買斷“三笑”,達能收購“樂百氏”,歐萊雅收購“小護士”都是這樣的例子。如今人們擔心,面臨同樣問題的小肥羊、徐福記等中國品牌,到底會有怎樣的命運?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引進外資早已不是陌生話題。在全球經濟趨向一體化的今天,為何一樁中外企業并購交易仍能在國內引起強烈的爭議?這一問題也許比并購本身更值得人們進一步探討。
面對洶涌而來的外資并購,孰是孰非?所關注的那些曾經的民族品牌,又將何去何從,恐怕只有時間能給我們答案。
外資并購的“6種進攻戰略”
近年,中國企業在與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中總體處于劣勢,不少本土品牌日漸式微。雙匯、小護士等眾多曾經顯赫一時的品牌今天或風光不再、或銷聲匿跡。許多行業甚至呈現外資品牌一手遮天的態勢。專家分析認為,中國企業和跨國公司的最大差距并不在技術上,亦非在資本上,而是在戰略上。有專家將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并購戰略歸結出6種進攻戰略:
迂回進攻戰略:中糧集團與新加坡郭氏兄弟糧油公司合作,在深圳成立了南海油脂公司,使用“金龍魚”品牌,經過10多年的共同培育,“金龍魚”已成為國內食用油第一品牌。但令人遺憾的是,雙方最初沒有對品牌的歸屬做出明確約定。合資期滿,“金龍魚”品牌所凝聚的巨大無形資產全部歸郭氏兄弟所有。
側面包抄戰略:美加凈原占有國內市場近20%的份額,被譽為中國化妝品市場第一品牌。沙市日化旗下的“活力28”曾是我國著名品牌,然而,“活力28”與國際洗滌劑行業巨頭德國美潔時合資后,后者卻將“活力28”品牌徹底雪藏。7年之后,當沙市日化通過艱苦談判收回商標使用權后,“活力28”早已風光不再。
正面進攻戰略:法國SEB與電熨斗行業老大上海紅心合資之后,國內低價采購,國際高價銷售,國內虧、國外賺,將利潤合理合法地轉移。結果合資3年,公司年年虧損,累計高達近3000萬元。中方無法承受巨額虧損只好撤資。于是,合資公司變成SEB獨資公司。
游擊進攻戰略:目前可口可樂在中國內地共有28家灌裝廠,中糧集團通過中糧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和中糧飲料有限公司(中糧全資),已經單獨或共同擁有其中的17家。然而,中糧集團迄今為止也沒有自己的飲料品牌。究其原因,中糧集團同可口可樂的合資協議中已明確規定,中糧在合資、合作期間不許生產任何自主品牌的飲料。
無差異進攻戰略:國內原有的8家較大的碳酸型飲料企業,已有7家被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收編。目前,外資飲料已經占據國內飲料市場90%以上的份額。
差異化進攻戰略:歐萊雅2003年收購小護士,2004年收購羽西,在彩妝領域排名第一,在護膚領域名列第二。
外資并購是禍是福?
專家分析,外資并購民族品牌,從目前來看,對行業的影響來講是雙重的。
從正面來講,首先外資并購民族品牌,加快了行業整合速度,縮短產業發展歷程。與此同時,外資并購帶來的一個突出的負面效應,在于它很容易形成外資壟斷,削弱我國產業對市場的控制力。據公開資料顯示,2006年在中國39個行業的三資企業中,外資已在多數企業中擁有了股權控制權。而且隨著獨資企業在三資企業中比重的逐年提高,外資股權控制率將越來越高。另外,很多外資公司看重的僅僅是民資品牌曾經千辛萬苦所搭建的銷售渠道和經銷資源,而非民族品牌的品牌價值。
全國工商聯并購工會會長王巍據此認為,在未來兩三年或更長一段時間內,中國資本市場將形成一個由外資并購主導的格局。如果外資通過收購獲得主導地位或壟斷地位的市場份額,或者收購與之競爭的市場領先企業,將導致外國跨國公司在當地市場份額迅速擴大并形成壟斷。
王巍擔心,外資力圖通過并購控制我國市場,將對我們民族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帶來不利影響。
多位經濟學家提出,外資如果利用其優勢產品和壟斷地位操縱市場,左右價格,獲取高額利潤,從而將大量財富轉移至國外。同時,如果發生西方跨國公司對我國企業的大量并購,勢必對我們民族經濟的成長與發展形成遏制,影響我國經濟的自立能力,這將對我國的經濟安全構成不可忽視的威脅。另外,由于西方跨國公司技術優勢的擠壓,將會妨礙我們民族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結構優化,使之在重要產品和關鍵技術上長期受制于人。
專家認為,民族品牌發展主要仍處于成長期,如果民族品牌不進行保護,任由它們被強大實力的外資企業進行兼并,國內將失去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
誰是下一個被收購者?
小護士、羽西、大寶……近3年來,國內知名品牌遭遇外資收購的進程明顯加快??煽诳蓸吩谑召弲R源失利后,目光已經轉到中國另一個飲料巨頭王老吉;人們熟知的小肥羊也已經到了百勝集團嘴邊,雀巢除了正在等待審批的收購銀鷺案,如今更是態度明確地要收購徐福記……品牌出讓難道是中國企業的宿命嗎?誰又可能是下一個被收購者?“最近一個時期,外資并購直指中國企業領頭羊。”專家認為,外資并購我國企業直指產業控制權,已經呈現出新的趨勢。外資并購的要求條件越來越高,一是必須控股,二是并購對象是行業龍頭企業,三是未來收益必須超過15%。這三條幾乎成為外國跨國公司在中國并購的普遍要求。其中最為主要的趨勢是,外資并購重點轉向我國重要行業的排頭兵,一些行業的國有龍頭企業陸續被并購。外資企業利用我們國有企業改革的時機,爭相并購我國一些重要行業中的國有龍頭企業,搶占制高點,其意圖已不完全是商業性,而具有明顯的操控中國市場的戰略指向。例如,工程機械制造行業的徐州工程機械集團,軸承行業的西北軸承公司,化工機械行業的錦西化機,油泵油嘴行業的無錫威孚有限公司,電機行業的大連電機集團,齒輪行業的杭州前進齒輪箱集團有限公司,以及常州變壓器廠,陜西鼓風機有限公司等,這些在我國制造業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已經或正在被外國跨國公司并購重組。
而在具體運作方面,外資還表現出整體并購、“全行業通吃”的戰略意圖。同時,外資在華并購還出現了聯合行動,既有外國跨國公司之間的合作,也有它們與有關國家的投資公司或基金的配合。
專家指出,可以說,目前中國各個行業的名牌,都在各個跨國公司的關注下,誰成為下一個被并購的目標,都不會讓人驚訝!
最新文章
熱油泵使用范圍及用途04.15 “南車株洲電機”加速地鐵電機國產化07.23 裝上“中國芯”07.23 慢工出細活 山田電機中國之行前途未卜07.22 國產品牌“短壽”之痛 誰是下一個被收購..07.20 電子設備原材料下跌企業緩過氣07.19